Hi,我是嗅嗅,深入分析天通盈,独立思考。
G僧东最近在上海杨浦,租下了一整层办公室。
200平米,三年租金全免,场地里还有共享直播间和专属摄影棚。
这一切都来源于上海在7月发布的文件
《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》,外界称它“沪九条”。
如果你是做内容的,看到这个文件,大概率会像我一样怔住——
200万的内容活动补贴,1000万的产业奖励,50万的办公支持,8000元的租房补贴,200万的购房支持,外加金融贴息、职称评定、落户优先……
怎么上海突然抢起了网红博主?
而且有四个疑问:
这次力度有多大?为什么上海要花这么大力气?为什么是现在?
答案也许比你想象得更深。
01
上海这次出手有多狠?真的能吸引内容人落地吗?
如果你把“沪九条”当成一次简单的内容补贴,那就真小看它了。
它更像是一份“城市招商手册”+“生活配套指南”+“职业身份认定书”的三合一组合拳。
从四个层面出手,直击内容创作者的核心痛点:
第一,办公落地支持。
黄浦、杨浦两大内容集聚区整栋整栋地腾楼,直播间、摄影棚、共享空间全配好,三年租金减免直接写进政策。
第二,生活成本减免。
租房最多8000元/月补贴,购房最高200万支持,外地创作者也可以申请。不仅欢迎你来,更希望你留下来。
第三,拍摄资源开放。
以前拍个地铁、商场、展馆得层层打申请,现在“沪九条”直接开口子:街区、展馆、国企统统统一管理,一站式对接,创作者能省多少精力你懂的。
第四,职业身份认定。
这是这次最大的不一样。
“沪九条”首次把内容创作者纳入人才分类、职称评审、落户通道。过去只有媒体人才能申请的东西,现在内容人也能走制度通道。
这一整套组合拳传递的信号只有一个:天通盈
你不是给城市“打个广告”就走的临时工,而是内容生态里长期可合作的“城市伙伴”。
这在内容行业里,是一次罕见的“身份正名”。
你做得再大,过去在平台、在品牌眼里,出了圈子、离开流量就啥都不是;不像明星自带光环,内容人常常“用完即弃”,赚了关注却没有尊重。
但这次,上海把“制度认同”拉出来——不是嘴上说欢迎你,而是实打实的通道、资源、住房、落户,把你当市民、当人才、当合伙人看待。
而这份“身份确认”,显然起效了。
比如城市文化类创作者G僧东,已确定入驻杨浦产业集聚区,拿到“首年免租、次年减75%、第三年减半”的落地支持;
生活方式账号“吴姥姥”,也被纳入市级内容共创项目;
多家北京、杭州起家的MCN机构,正在上海设立分部,甚至考虑总部整体迁移。
这些创作者大多已过了“挣快钱”的阶段,有风格、有团队、有长期发展打算。他们不是为了8000块租金搬家,而是感受到这座城市说了一句——
你不是外人,你属于这里。
对创作者来说,这不是福利,而是一种归属感的确认。
拍摄场景不再扯皮,资源共享可共建,职业通道被认定,这些都意味着他们从“内容工具人”变成了“城市共建者”。
这,才是真正吸引他们搬家的理由。
02
那上海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精力抢他们?
说到底,城市间的竞争已经转向。
制造业转移、总部经济饱和之后,接下来的主战场是什么?
不是谁造得快,而是谁讲得出、讲得响、讲得远。
别忘了,这几年我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,很多时候不是从地图上看到的,而是从短视频、社交媒体刷出来的:
是B站上“星球研究所”的人文地理,是“小鹿”的城市旅行笔记;
是微博上“魔都囡囡”拍的街头上海话,是抖音探店视频带火的一条街;
是小红书上的生活方式类内容,把原本默默无闻的社区,变成“网红片区”。
城市的形象,正在从“宣传口”转向“内容口”;
城市的注意力,不再靠标语和新闻稿,而是靠能讲故事的人塑造出来的。
而谁掌握了这些讲故事的人,谁就掌握了流量入口、年轻人的迁徙意愿、消费的潮向,甚至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想象空间。
不得不说,制定政策的人非常睿智。
他们意识到,下一个阶段的城市竞争,已经从拼基础设施,转向拼文化塑造力、叙事主动权和表达生态。
这不是文化产业的分支战场,而是城市未来布局的主阵地。
03
那为什么是现在?
因为内容生态到了一个临界点。
平台去中心化、机构内卷、内容产出门槛降低,但优质内容、稳定创作者却越来越稀缺。
从前是平台在争抢他们,现在,是城市开始“出手”。
而此时的上海,也正站在一个关键点:
它需要年轻人、需要流量话语权、需要新的消费动力;
它有产业基础、有商业品牌、有国际窗口,只缺一股“会讲故事的人”来激活城市的新想象。
“沪九条”,就是这个时间点的产物——在全国都想拼文化、拼创意的当口,率先系统性出手,抢占一个新的“未来入口”。
04
但这场“抢人大战”,能不能走远?
一句话:看谁能落得实。
政策文件写得再好,创作者最怕的就是“雷声大雨点小”。
拍摄资源真的能调动起来?补贴真的能及时兑现?落户政策真的能走得通?这些,才是他们最终留下的依据。
所以这场仗,上海只是先手,未来要拼的,是持续供给力、配套响应速度,以及创作者真正参与感的建立。
如果“沪九条”能落得实、走得远,不仅能吸引一批创作者扎根,也能重塑“城市与内容人”之间的合作范式。
不是抢流量,是重建一种生态关系。
城市不只是被拍摄的对象,更是内容共建的主体。
创作者不只是话语渠道,更是城市价值输出的合伙人。
这场新的城市大战,已经开打。
下一步,就看谁能真正接得住这群“讲述城市”的人。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